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语 言:中文
申 请 号:CN201510371580.X
申 请 日:20150629
申 请 人: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
申请人地址:650217 云南省昆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云大西路105号
公 开 日:20180814
公 开 号:CN104991136B
代 理 人:何健
代理机构:昆明大百科专利事务所 53106
摘 要:一种基于容量体积比的铜铝绕组变压器甄别方法,包括,对待检测变压器进行空载试验和短路试验,得到其实测空载损耗和实测负载损耗;判断其损耗参数是否满足国标要求,如果不满足,判定为不合格产品;当变压器损耗参数满足国标要求时,测量变压器的体积,再与变压器体积参考值进行比较,当测量体积大于最大允许偏差值时,则判定为铝绕组变压器;否则为铜绕组变压器。本发明能在不破坏绕组绝缘的情况下,可以简单快捷地进行铜铝绕组变压器的甄别。
主 权 项:1.一种基于容量体积比的铜铝绕组变压器甄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对待检测变压器进行空载试验和短路试验,得到其实测空载损耗和实测负载损耗;S2.判断其损耗参数是否满足国标要求,如果不满足,判定为不合格产品;S3.当变压器损耗参数满足国标要求时,测量变压器的体积,再与变压器体积参考值进行比较,当测量体积大于最大允许偏差值时,则判定为铝绕组变压器;否则为铜绕组变压器;当测量体积大于最大允许偏差值时,判定为铝绕组变压器的依据是:变压器的空载损耗P0包括铁芯损耗PFe及空载电流I0在初级线圈电阻R1上的损耗,因此空载损耗就是铁芯损耗:在一定的工作磁通密度范围内,铁芯损耗可近似写成:
式中:CFe为铁芯损耗系数;Bm为最大磁通密度;f为频率;V为铁芯体积,由于CFe和f为定值,可知空载损耗由Bm和V决定,其中:
式中:UN为变压器额定电压;N为线圈匝数;S1为铁心柱横截面积;铁芯的体积V为:V=(3h+4l)·S1?????????????????(4)式中:h为铁芯柱高度;l为铁轭长度;由式(1)~(4)可得空载损耗为:
取
则:
由于C1为定值,可知空载损耗由线圈匝数N、铁芯柱横截面积S1、铁芯柱高度h和铁轭长度l决定;变压器的负载损耗的计算方法为:负载损耗Pk包括基本损耗PX及附加损耗ΔP,Pk=PX+ΔP≈PX????????????????(7)当短路电流为额定电流IN时,基本损耗为:
式中Rk为绕组50Hz时的交流电阻,忽略集肤效应的影响,则:Rk=ρL/S2?????????????????????????????????????(9)式中:ρ为绕组75℃时电阻率;S2为绕组导线横截面积;L为绕组长度,绕组长度可由绕组平均匝长Lp表示:L=N·Lp??????????????????????????????????????(10)由于绕组紧密绕制于铁芯柱表面,故Lp可近似认为与铁芯柱横截面周长成正比,则:
式中:k为一比例系数,S1为铁芯柱横截面积;由式(7)—(11)可得负载损耗为:
取
则:
由于C2为定值,可知负载损耗由绕组电阻率ρ、线圈匝数N、铁芯柱横截面积S1、绕组导线横截面积S2决定;在对铜铝绕组进行判断时,前提是铝绕组变压器和铜绕组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相同,将式(6)带入式(13),可得:
为了便于表述,取:
其中,h为铁芯柱高度,l为铁轭长度;由式(14)可知,由于绕组材质由铜换成铝,绕组电阻率由2.135×10?8Ω·m增大为3.57×10?8Ω·m,为了保持负载损耗和空载损耗同时不变,只能将系数C减小为原来的2.135/3.57=0.598倍;由于绕组相与相之间、绕组与铁芯之间的绝缘距离相比与窗宽窗高都很小,因此窗宽lw、窗高hw主要由绕组尺寸决定,在绕组匝数一定的情况下,可近似认为窗宽窗高与绕组导线线径成正比,即与绕组导线横截面积S2的0.5次方成正比,设比例系数分别为k1、k2,则:
l=lw+lc????????????????????????????????????(18)h=hw+hc???????????????????????????????????(19)将式(16)?(19)带入式(15)可得:
铜绕组换成铝绕组,铁轭高度hc、铁芯柱直径lc基本不变,因此C的变化趋势与S2相反,为了减小系数C,只能增大绕组导线横截面积S2,如果将变压器绕组由铜换成铝,为了使损耗参数满足国标,只能通过增大绕组导线横截面积的方法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绕组导线线径变大,铁芯的窗宽、窗高将变大,从而导致整个铁芯以及变压器整体体积的变大。
关 键 词:变压器;绕组变压器;铜铝;国标要求;体积比;判定;最大允许偏差;变压器损耗;不合格产品;测量变压器;参数满足;短路试验;空载试验;空载损耗;实测负载;损耗参数;铝绕组;铜绕组;绝缘;测量;参考;检测
法律状态:
IPC专利分类号:G01N27/02(2006.01)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