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0

队列式电动汽车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语 言:中文 

申 请 号:CN201010604617.6 

申 请 日:20101224 

发 明 人:王见秦树人卢华玲李金同李荣国 

申 请 人:重庆大学 

申请人地址:400044 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公 开 日:20130102 

公 开 号:CN102059952B 

代 理 人:刘小红 

代理机构:重庆市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102 

摘  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队列式电动汽车,包括一辆安装有集电弓的首节电动汽车和至少一辆不带集电弓的普通电动汽车;由首节电动汽车尾部通过连接器连接普通电动汽车,并进一步通过普通电动车的尾部由另一个连接器连接下一个普通电动车而构成队列式电动汽车;其中,由首节电动汽车通过其集电弓从高架电缆中取得电力,并通过连接器在队列式电动汽车中传输,为队列式电动汽车行驶提供电力,并且在行驶中为电动汽车中的蓄电池充电。队列式电动汽车可以通过自动连接装置在行驶中自动组成队列,并且可以在行驶中队列中任意一辆电动汽车脱离队列。本发明的显著效果是:改善电动汽车的质量大的缺点,解决电池充电时间长的问题;节省建立充电站所需大量的投资和土地。 

主 权 项:一种队列式电动汽车,其特征是:包括一辆安装有集电弓(2)的首节电动汽车(3)和至少一辆不带集电弓的普通电动汽车(4);由首节电动汽车(3)尾部通过连接器(5)连接普通电动汽车(4),并进一步通过普通电动车的尾部由另一个连接器(5)连接下一个普通电动车而构成队列式电动汽车(1);其中,由首节电动汽车(3)通过其集电弓(2)从高架电缆中取得电力,并通过连接器(5)在队列式电动汽车(1)中传输,为队列式电动汽车(1)行驶提供电力,并且在行驶中为电动汽车中的蓄电池充电;所述首节电动汽车(3)具有车列控制器(7)、车间无线通讯模块(8)及微波测距雷达(6),所述普通电动汽车(4)还具有转向电机(9)、刹车电机(10)、电动汽车加速控制器(11)、自动连接装置(12)、车间无线通讯模块(13)及分别安装于车头车尾的微波测距雷达;所述的连接器(5)包括与前车车尾安装的连接器部分(A)和与后车车头安装的连接器部分(B),安装在车头或车尾的连接器部分均包括液压缸(14)、牵引杆(15)、环形牵引扣(16)、电力线支撑杆(17)、信号线支撑杆(18)、支撑杆电机(19),其中牵引杆(15)具有与车头或车尾连接的铰接头,安装在车头或车尾的液压缸的活塞杆与牵引杆杆体呈角度倾斜铰接,由液压缸带动牵引杆绕铰接头做水平收折或呈90°水平展开;牵引杆(15)的另一端安装带有环形卡扣(23)的环形牵引扣(16);所述电力线支撑杆(17)和信号线支撑杆(18)分别位于牵引杆(15)的两侧,分别由各自的支撑杆电机(19)带动下伸出或收回;(1)、当有新的普通电动汽车(4)加入队列式电动汽车(1)时,按以下步骤:A、通过车间无线通讯模块(13)向队列式电动汽车(1)发出入列请求;B、电动汽车队列接受到请求后,由首节电动汽车(3)的车列控制器(7)发出指令,队列中电动汽车刹车电机(10)启动,降低车列的速度,位于车列最后一辆电动汽车与车尾安装的连接器部分(A)中的液压缸(14)启动,推出牵引杆(15);C、发出入列请求的电动汽车(4)靠近电动汽车队列尾部,与车头安装的连接器部分(B)的液压缸(14)启动,推出牵引杆(15);环形牵引扣(16)中环形卡扣(23)打开;D、电动汽车(4)的自动连接装置(12)通过微波测距雷达(6)判断两个连接器(5)之间位置,并控制转向电机(9)、刹车电机(10)、电动汽车加速控制器(11)自动调整电动汽车(4)位置使两个连接器(5)处于连接位置;E、连接器(5)的环形牵引扣(16)中环形卡扣(23)闭合;F、连接器(5)支撑杆电机(19)启动,将电力线支撑杆(17)、信号线支撑杆(18)推出,实现电动汽车(4)与电动汽车队列信号线与电力线的连接;(2)、当队列式电动汽车中有电动汽车(4)退出队列时,包括有如下步骤:A、需退出队列的电动汽车(4)发出退出指令,首节电动汽车(3)的车列控制器(7)发出指令,队列中电动汽车刹车电机(10)启动,降低车列的速度;B、车列控制器(7)判断需退出队列的电动汽车(4)位于车列中的位置,如果位于队列尾部,则控制连接最后一辆电动汽车的连接器(5)脱离;如果位于队列中任意位置,则控制需退出队列的电动汽车(4)前后连接器(5)脱离,电动汽车(4)驶离队列后,需要连接的相邻两电动汽车根据步骤(1)A?(1)F所述自动组成队列;步骤(2)B中连接器(5)脱离过程中首先启动支撑杆电机(19),收回电力线支撑杆(17)、信号线支撑杆(18);打开环形牵引扣(16)的环形卡扣(23);启动液压缸(14),收回牵引杆(15)。 

关 键 词: 

法律状态:公开 

IPC专利分类号:B60L9/00; B60L5/18